欢迎访问党性教育培训分站!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据央视报道,在云南宣威市海岱镇旧屋村,当地政府2010年修建的饮水安全工程至今形同虚设,各家水表显示的用水量一直为零。这些年,村里男女老少都要四处找水和背水。对此,“宣威发布”回应称,市委、市政府已迅速召开会议,并成立工作组进行调查核实。饮水安全工程虚置9年却未被发现,必须问一句:监管去哪儿了?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在石灰岩较多的宣威地区更是如此。《中国环境报》多年前一篇报道提到,当地农村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人口比例较大。有村民说从外地嫁来几年后牙齿全部变黄,常年关节疼痛,专家分析与岩溶下渗强烈导致水体含氟量超标有关。形势严峻之地的饮水安全工程沦为摆设,村民健康遭受的危害可想而知。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一边是村民“未见到一滴水”,另一边却是“圆满完成上级要求”——村里好几个地方都挂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墙牌;当年的承包商信心满满地说“老百姓家家户户都通了水”;市水务局农水科的验收文件中写着“工程完工”“运行良好”。如果不是媒体曝光,这些沦为形式主义的“假工程”,不知何时才会被戳破。
我国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云南省“十三五”期间的相关投资达50.7亿元。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明确提到,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解决农村“吃水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但是,宣威“假工程”现象说明,要把“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建好,后续的监管必不可少。
事实上,要弄清饮水安全工程是否有问题,并不是难事。有关部门到基层检查、走访几次,听听群众的反馈,各种问题都会浮出水面;退一步说,哪怕有那么一点责任心,也不至于虚置9年未发现问题。从现实来看,水表“零水量”背后,恐怕是工程“零检查”“零监管”。
更值得追问的是饮水安全工程中的资金监管。据央视报道,当年承包商说上级部门下拨资金为七八万元,但市税务局的文件里写着“总投资近21万”;中央和地方财政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还会给予补助。这是否意味着,该工程存在“跑冒滴漏”?
落实国家政令,切忌“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切忌“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建好、用好,容不得半点形式主义,也不应该存在“零检查”“零监管”,更不允许“跑冒滴漏”。我们期待宣威有关部门给出一份令人信服的调查结果,也希望其他地方的各项工程能引以为戒。 (叶志伟)
上一篇:未来战争应怎样“打”
下一篇:智能化无人保障改变了什么
广告合作:15502378999 售后技术支持QQ:631246536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劳动路38号附27号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