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党性教育培训分站!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作者: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于佳
当前,国内外学界主要侧重在经济学领域研究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事实上,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集中表现在人的再生产、自然界的再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这三个方面。探讨这一理论对我们当前正确认识和建构人与社会关系及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质疑与回应
虽然从经济学语境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生产”和“再生产”理论无可非议,但是若只局限在这种语境中,必然会狭隘化地理解乃至曲解马克思理论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当代西方学者如海德格尔、阿伦特、鲍德里亚等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和批判马克思的生产和再生产理论。例如,海德格尔认为,当马克思谈到“改变世界”时,是指在生产关系中通过实践来改变,但是实践“这种理论将生产的概念塑造为对人的(通过他自身的)生产”,而“人的自身生产带来了自身毁灭的危险”。因为这种生产是以技术“支架”为基础,其所产生的人就是“隶属于生产的消费的人。这就是我们先时代的人”。阿伦特认为,尽管马克思把“劳动”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但“他所谓的劳动,和传统一致,是指生产维持生命体必需的物质的手段”。而鲍德里亚则把马克思的“劳动”限定在经济财富的“生产价值的理性活动”上,生产和再生产都被局限在政治经济学的“生产之境”中,并因此而试图打破马克思的所谓“生产之境”。面对当代西方学者的众多质疑,阐述马克思理论的丰富性,需要我们拓宽视野,从社会哲学的理论视角去发掘其中的深刻内涵。
那么,马克思的生产与再生产理论是否只能在经济学的语境中展开呢?显然不是。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的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可见,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强调“生产和再生产”理论并非用以说明“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
换言之,不应该仅仅从经济学的意义上去理解这一理论,而应该在超经济因素的“现实的生活的”社会领域中去理解它。
蕴含社会批判视角
马克思的生产和再生产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尤其是后者。纵观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它具有三方面的内涵。
首先,马克思的“再生产”是人的再生产、生命的再生产。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人的自身生命的产生、维持和发展就是人的再生产。这种现实的人的再生产作为人类历史的前提,也就是唯物史观的基础。《共产党宣言》全篇围绕“消灭私有制”展开,但马克思同时指出,“我们决不打算消灭这种供直接生命再生产的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因为雇佣工人只能靠仅有的这些生活资料的占有来“勉强维持他的生命的再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生命再生产即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得以维系的基础,是产生和创造剩余价值的源泉。因此,维持和再生产这个劳动力就构成了劳动力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成本,“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或再生产这个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量决定的”。对此,阿伦特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她看来,劳动者的生命再生产是“马克思理论的起源”,认为“马克思以此道出了一种其前人……和其后来者从未达到过的深刻的体验”。当然,阿伦特对马克思再生产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其次,马克思的“再生产”是整个自然界的再生产。马克思指出,动物也生产,但它是片面的,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动物只是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人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世界。在此,马克思是以人的生产的全面性和美的规律的构造来说明“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无疑超越了把自然界仅仅作为索取和掠夺的资源对象,而以一种生产伦理和生态伦理的视角对待自然界。马克思的全面性再生产表明人能够以自然对象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相结合的真正实践来“创造对象世界”,它不仅在自然对象中追求和体现美的规律,而且通过这种实践能使人类自身得以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海德格尔把马克思的生产解释为以进步为目的以及对技术“支架”的依赖,鲍德里亚把马克思的生产界定在政治经济学的框架内来支配自然,认为“自然在本质上是一个被支配概念,没有任何其他含义。在这个意义上,正是科学和技术,通过分离的方式把自然无限地再生产出来时,才实现了自然的本质”。这些显然都是误解了马克思“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深刻内涵。
最后,马克思的“再生产”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马克思指出,“生产本身的目的是在生产者的这些客观存在条件中并连同这些客观存在条件一起把生产者再生产出来。”在此,马克思表明生产的目的是“再生产”出生产者及其存在的客观条件,即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换言之,生产者的社会存在条件是生产者再生产的结果。当然,人与社会是相互生成的,人生产社会,正如社会生产人,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是,社会存在条件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存在条件必然呈现出阶级关系特征,因而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下,生产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结果是“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本身的再生产和生产。这种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实际上是这个过程的比其物质结果更为重要的结果”。于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呈现出辩证的“再生产”关系,即他们“每一方都由于再生产对方,再生产自己的否定而再生产自己本身”。在工人生产出资本家、资本家生产出工人的过程中,他们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就被“再生产”出来了。这种“客观存在条件”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表现为这样一种“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因此,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它表现在对人自身的再生产、对整个自然界的再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这说明,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再生产不仅是片面的,还会遮蔽掉马克思以此展开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批判的分析视角。
助力构建良善社会关系与生态关系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良好社会关系的“再生产”是极端重要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关系的剥削性质,资产阶级“再生产”出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异化的社会关系,于是消灭私有制、“再生产”出一种共产主义的社会关系,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就成为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客观存在条件”的根本要求。具体而言,马克思认为,首要是消灭私有制及其劳动分工以“再生产”一个平等而自由的社会关系,因为私有制及其劳动分工建构的剥削社会关系使大多数劳动者个人处于“预先确定”的不平等不自由的被剥削关系中,极少数个人“预先”成为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他们把这种社会关系以“国家”的“虚假的共同体”方式确立下来,成为外在的“物质力量”。因此,马克思认为,必须“再生产”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以消灭这种外在的“物质力量”,“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另一方面,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再生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可见,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异化劳动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异化关系,“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因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被夺走了”。于是马克思认为,必须“再生产”一个人与自然之和谐的良性社会关系,其中,自然界将成为人的真正存在的基础和真正现实生活的要素,人的自然的存在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总之,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丰富内涵需要我们不断拓展研究视域以对其重新认识、重新阐发,其中蕴含着构建良好的人与人之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之生态关系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当前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上一篇:组织工作的“匠心”
广告合作:15502378999 售后技术支持QQ:631246536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劳动路38号附27号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