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党性教育培训分站!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走进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山还是原来的山,坡还是原来的坡,却怎么一下变得如此喜气。四季不败的自然植物,充当了色彩斑斓的衣;郁郁葱葱,夏绿秋红,百鸟争鸣,不是要演绎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而是要迎接一场历史的盛事。千年的守望,只待此刻。
走进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这个小山村,走进沕沕水。在这里,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率领的中央工委来了;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的中央前委和解放军总部来了。这里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领导和指挥中心。一个民族精神的灯塔,在这里高高耸立。
恩泽大地,浇灌生命
名字我常常弄混,沕沕水,当地人念 hū hū水,现代汉语字典中沕又读“mì”或“wù”,辞海里的读音则为“hū”。而灯却珍藏在了心里,忘不掉了。不仅因为心主神,心脏是整个身体运行的中枢,中国古代,甚至把心意识功能称之为禅;更因为这盏沕沕水上的明灯直指灵魂,照亮了中国当代史。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时在早夏,节令正行走在范成大的诗句里。我们一行却行进在西柏坡深幽平坦的山道上,目的地是沕沕水发电站。一路就想这水,这名。越想就越觉得不同寻常,越想心里就越充满好奇、向往与敬仰。
今天的沕沕水风景区
现实中许多地名大都是因山、因水,或因人、因事等而取的,在通俗、质朴、简明中表达出某种历史人文意义,比如周庄、李村、田家坝。可这沕沕水却以沕为姓,以水为名,表现出一种文雅、高贵和隐秘,似乎与通常的命名之道沾不上边。令人好生好奇,进而敬畏。
水乃上善之物,能直接以水为名者,必有不同凡响之处,如渭水、淮水、沫水等等。便有一种隐隐的感觉,要从这地名中寻找地域文化的密码难矣。想起一些与沕有关的诗,如贾谊的“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或“如白练之经于天,白虹之饮于源”。谁能怀疑,这水拥有诗意的风骨。
当然,想得最多的,还是这沕沕水的姓。虽同为水,这沕沕水显然是有区别的。甘冽,碧绿,清纯,静如琼浆,动若清流,滴似翡翠还只是表面;经过千岩万石的挤压,从层层叠叠白山岩深处涌出,入溪欢唱,见崖飞珠,过洼成潭,拥情成火,遇光成虹,是它生命的轨迹。按照学理的说法是,这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泉。
原来这水承载了某种天生的使命。天机不可泄露,而使命则是大道昭昭的。说浅,浇苗,饮用,洗漱,都是生命的常态,不可或缺的;说深,则关系到生命之本——离开了水,哪还有什么生命。何况沕沕,神龙潜藏,精微深远,来无踪,去有影,贯通天地之间。
这水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因此有人说,沕沕水是有灵性的,它就是溅在石头上,光秃秃的石头也会长出花草。我相信,那个善良村姑金凤的传说,不只是蒙昧时代人们对这水的精神寄托,背后一定还有某种生活原型。“十年九旱,民不聊生”,当是当时现实;舍己救民,“得观音护佑,生五龙,成圣母,开灵泉,解民难”,则是人们在困顿中的美好愿望,或者希望获得拯救的精神寄托。这些传说,再与这里的南面悬棺、北面龛棺,及四周的雄伟山势、奇形驼峰、梦笔灵鹫等相结合,对这水谁还能等闲视之呢?
当然,再神奇的传说,再美好的愿望,甚至美丽的山川风物,并不能改变百姓残酷的苦难现实。事实上不只燕赵,也不只西柏坡,同样的沕沕水,过去流淌的,仍是千年忧愁。好在,水在,希望就在。何况有灵性的沕沕水。
有灵性的水,应该置于圣坛,在哪里都是主宰,都是值得崇敬的图腾。我终于理解了沕沕水的命名。为什么叫沕沕水,而不沕沕江、沕沕河,或者沕沕湖、沕沕潭之类,因为任何庸常的、习惯性的称谓,都可能不配甚至降低了这水的身份。千百年来,沕沕水也不辱使命,在这方圣土之上,在这神山峡谷之间,默默地恩泽大地,浇灌生命,造福百姓。
灯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点亮的,一个贯穿了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黑暗之夜。它的出现,照亮的不只是这一方天地,而是整个华夏大地。点亮灯的是沕沕水,是中国共产党人。
得道多助,天遂人愿
这是一组美国《生活》杂志记者拍摄的1947年中国大地民生百态照片,呈现在面前的是那个动荡年代中国百姓的生存瞬间:诡谲的洋行、互相厮杀的军阀、逃荒的难民、挖矿的童工、破败的城市、纺线的村妇、乞讨的母子、送丧哭丧的队伍……每一个场景,都撕扯着我的心,虽不见血,但疼痛难忍。
西柏坡纪念馆大型浮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想起了前不久一首很流行的歌,叫《黎明前的黑暗》。据说它的作者原来是一位埃及的音乐人,原曲名为 Feelings,歌词在沉缓中饱含生命的哲理,曲调绵长深邃,一下击中人们心灵中的柔软,很受人们特别是处于战乱与动荡中的人喜爱,一经面世就广为传诵。目前,该歌的演唱已有十多个版本。此刻,我又禁不住在心里唱起了这首歌:风伴着黎明的歌声,敲响命运的钟,是夜不灭的灯,那颗星 在闪烁,挣脱黑暗的落寞,信仰年少的梦想,打破缚束枷锁……
不必追述春秋,言及秦汉,或问道唐宋,就看近代史。一百多年前的那场鸦片战争惊醒了沉睡千年的国人。睁眼看世界,一切都变了:山河破碎,领土、领海、司法等象征神圣主权的东西,不再完全拥有天朝上国的头衔;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来资本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变得越来越现实而尖锐。不管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正一步一步向命运多舛的中国走近。
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们暂时搁置了天朝上国的行头和“四大发明”包袱,也顾不得道德文章脸面。他们开始探索,从传统书院、民间海权和西方船坚炮利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开始寻找,寻找一盏灯,一盏能够把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引出困境引向光明的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的不可行。只有当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那盏灯才终于找到;只有当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耀眼的灯光点亮、浙江嘉兴南湖的船影承载起一个多难民族的命运,那盏灯才有了真正的掌灯人。
在此后的岁月里,那灯光先后在上海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和广州东山恤孤院路后街31号的房间,在上海虹口区四川北路的绿地公园,在武汉武昌区都府堤20号和延安的窑洞点亮。每次点亮,都照亮一方,照亮一程,照亮一片人心。
历史将目光聚焦到了1947年,聚焦到了西柏坡。二战的胜利,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推翻了一座——这座整整沉沉压了我们一百年的帝国主义大山,永远被埋葬到了中国历史的坟墓里。灯光所指,推翻另外的两座大山——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显得越来越迫切。
为了争取和平,避免内战,国共两党签订了停战协定。但国民党仗着拥有430万大军,占领着全国3亿以上人口的地区的绝对优势,一方面签停战协议,施展缓兵之计;一方面却暗渡陈仓,精心盘算着一己之私,密令其军队迅速“抢占战略要点”。在完成这一切内战准备之后,国民党立即揭下了和善的面纱,撕毁了停战协议,并于1946年6月26日,以30万重军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并进而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点亮的明灯,面临被扑灭的危险。随着中原突围、苏中七战七捷、莱芜战役等一系列胜利,战争第一年,我军即歼敌112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一次又一次围剿。1947年7月,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同时转移的,还有延安窑洞的灯光。
也许是一种宿命,这一转就相遇了沕沕水。山还是原来的山,坡还是原来的坡,却怎么一下变得如此喜气。四季不败的自然植物,充当了色彩斑斓的衣;郁郁葱葱,夏绿秋红,百鸟争鸣,不是要演绎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而是要迎接一场历史的盛事。千年的守望,只待此刻。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率领的中央工委来了;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的中央前委和解放军总部来了。于是,沕沕水旁的西柏坡,成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领导和指挥中心。一个民族精神的灯塔,在这里高高耸立。
有了精神的灯,还需要现实中的光明。何况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即,前方的千军万马,时时都需要这里发出的坚强指令;简陋的兵工厂需要开足马力加班加点,补充前线不断短缺的枪弹;黎明前的黑夜等待唤醒,需要红色电波,把这场战争的真相和本质告诉更多的人;中央机关的有效运行,也不能在黑夜中停顿。一个非常紧迫而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电。
可这里洋(煤)油灯还没有哩。也许是得道多助,天遂人愿;也许是千年的守望就为了这一天。人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了同一个点:沕沕水。
沕沕水常年涌流,四季不竭。它不仅拥有洁净甘冽的水质,美丽的飞虹,传诵千年的故事;高达93米的落差、45立米/秒的流量,形成的绝壁飞流,还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冰与火,并非两重天。它们风雨同舟相携千年,等待的就是激情相拥的那一刻。
我想《垂民史·义祖册·贝受责义祖》之所以把沕沕水称之“血女泉”,其记载的当时垂民室政局不稳,贝受责义皇,去血女泉请求其师安若伐之,并在血女泉的最高峰下棋的情景,不正是这种深谋与激情的热身?!
水悠长,明灯永亮
好在没有白等。这一刻终于到来。众多聚焦于沕沕水的目光,转化为力,转化为开天辟地的创举。在沕沕水上建设水力发电站的宏伟计划,与如火如荼的解放事业计划一样,摆在了中央面前。没有技术,没有人才,没有设备,两大计划同样的重要,同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有了人,只要心中有灯,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发电站从设计、施工到建设运行,都由当时的晋察冀边区工业交通学院的师生完成;正定的百姓自己吃榆树皮,却把积攒下来的米面送给解放军。就这样,经中央工委批准,沕沕水电站于1947年6月开工了,在短短7个月时间里就建成投运。不能不说,就是在现在,这也是个奇迹。
沕沕水电厂旧址
时至今日,不少人仍记得那个场景。1948年1月25日,虽春寒料峭,但人们的心里却是热乎乎的。沕沕水电站竣工典礼正式举行。朱德总司令代表党中央,专程赶到参加典礼,并亲手启动水轮机发电;晋察冀边区政府遵照中央工委的指示,向电站颁发了“边区创举”纪念匾,向电站的每一位建设者赠发了一枚银质五星纪念章。任弼时、董必武、聂荣臻等中央领导同志也曾先后到电站参观慰问。毛泽东主席曾几次想到沕沕水电站,因工作繁忙,虽未能成行,但一直惦念着这里,直到进驻北京。1950年9月11日,毛主席还专门给以该电站为代表的石家庄电业职工写信,鼓励大家“团结一致,努力工作,为完成国家任务和改善自己生活而奋斗”。
沕沕水和西柏坡的明灯,不仅标志着“新中国的第一盏明灯从这里点亮”,也标志着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奠基。沕沕水的明灯,与一代人心中的明灯交相辉映,铸成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一道耀眼夺目的风景。在这里,党中央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规划了土地改革的宏观蓝图和方向;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宏伟蓝图。电波声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扫千军,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的有生力量;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至今,周恩来总理的话,还响彻在沕沕水旁:“西柏坡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却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战役。这个指挥所不发枪、不发粮、不发人,就是天天发电报,就把敌人给打败了。”
革命圣地西柏坡
那天阳光灿烂,夏日景和。我们一行来到沕沕水。仍是山势峻峭,绿荫葱郁,悬瀑高挂,飞珠溅玉。沕沕水长,没有停息;电站依在,甚至朱德总司令6次来电站协调电力生产供应的情景,在解说员声情并茂的解说下,也得到生动感人的还原;他亲笔题写的“红色发电厂”几个大字,仍熠熠生辉。只是原发电设备已经停运。1975年,平山县政府投资对沕沕水电站进行了扩建,并入国网原石家庄公司运行,原发电设备作为历史文物,成为西柏坡的辅助胜迹,发挥着爱国教育和国防教育作用。灯依然亮着,它植根在了全国人民心里。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告别沕沕水赴京。沕沕水点亮的明灯,迎来了中华大地的曙光。灯光照耀之下,我仿佛又听见,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发出的气吞山河般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沕水悠长,明灯永亮。
广告合作:15502378999 售后技术支持QQ:631246536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劳动路38号附27号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