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党性教育培训分站!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语言统一是现代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普通话是中国语言统一的百年结晶。早在清朝末年,就有一批志士仁人为救国发起了“切音字运动”,当时就提出了“普通话”的概念和国家的语言统一问题。历经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和1955年开始的推广普通话运动,普通话及其应用有了五个方面的巨大进展:
第一,普通话由一个模糊的概念发展为有明确标准、功能完备的语言;第二,由只有少数人能用发展为全国接近80%的人可用,大多数中国人成为既能说普通话又能说方言的“双言人”,或既能说普通话又能说民族语言的“双语人”;第三,由汉民族共同语发展为国家通用语言,并快速向海外传播,在国际上行使着语言的国家职能;第四,传播媒体由平面媒体到有声媒体、网络媒体,开始进入融媒体时代;第五,随着中文信息处理的进步,普通话已经解决了字处理、词处理的重大难题,开始跨入自然语言处理和语言智能的新征程。
普通话的发展完善,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减贫作出了巨大贡献。普通话改善了中国语言碎片化的状况,架起了政令畅通、信息联通的语言大道。美国著名学者费希曼(Fishman)、普尔(Pool)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先后研究过一百多个国家语言多样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一个语言极度繁杂的国家,总是不发达的或半发达的;而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总是具有高度的语言统一性”。这便是语言与贫困具有相关性的“费希曼-普尔假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功打破了“费希曼-普尔假说”,普通话的推广克服了语言碎片化对信息的阻隔,是打破这一假说的重要力量。
普通话是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中国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普通话的普及,普通话的普及又同时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教育具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大作用。国外一些学者研究发现,享有优厚教育资源的孩子,其说话总是使用“复杂语码”,而出身贫寒的孩子,说话则多使用“局限语码”;美国甚至认为这两类家庭的孩子在四岁时就有了“三千万词语差距”,并对后来的学业产生巨大影响,因而提出在幼儿教育时期就要为消除“三千万词语差距”而努力。在我国,普通话储存着最多的知识信息,是普及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文化力量。
普通话是促进人员、信息、技术、资财流动的重要保证。在中国乃至大中华范围内,普通话给出了人员、信息、技术、资金、商品等最大的活动半径。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及流动半径,决定着经济事业和扶贫事业的进展步伐。
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5G网络投入运营,人工智能进入生产和生活领域。语言运用已经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中国,普通话伴有最高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掌握普通话及相关信息技术,才能占领信息高地,不被信息边缘化。而信息边缘化是当今造成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推普有助于减贫扶贫,源自语言与教育、信息、互联网和人的能力机会的密切关系。当前我国语言扶贫的重点在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这一地区的推普扶贫具有“攻坚性质”,要“精准有效”,首先需问三个问题:谁最需要普通话?靠谁推广普通话?如何推广普通话?据此“三问”来制定推普扶贫方略。
推普对象可以分为成人和儿童。成人推普的难度很大,原因在于他们都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而且是社会主要劳动力,没有多少时间专学语言。成人推普最重要的是职业教育观念,要与脱贫致富的技能结合起来,与智能手机的语言技术结合起来,以此作为“推普之伴”。面向扶贫脱贫的推普,就如同凌霄花,只有紧紧攀缠着“推普之伴”,才能凌空绽放。
儿童推普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举措,需与教育同步,需在基础教育的体制机制内进行。儿童推普当前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合格教师,缺乏儿童语言学的支持,亟须加大培训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力度,亟须动员一批志愿者去“前线”支援。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也正是我国方言、民族语言复杂的地区,利用方言和民族语言进行推普也是可以考虑的路径,而且推普的同时,也需注意方言、民族语言和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和推广普通话运动,就与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现代扶贫工作中,《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已关注到语言扶贫的作用。《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结合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提升教师、基层干部和青壮年农牧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重点,加快提高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2016年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与语言因素相关的政策表述多次出现,将语言因素在扶贫脱贫方略中的作用提到新高度。2018年1月制定的《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就推普助力脱贫方面提出了一个“目标定位”、四个“基本原则”和九大“具体措施”,可谓认识到位,举措到位。认识语言的扶贫功能,为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修筑起脱贫的普通话大道,为改变经济劣势和发展劣势、促进当地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语言之力”。
推普助力脱贫是一项长期任务。而且,与贫困作斗争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国的推普助力脱贫也可为全球减贫事业所借鉴,为人类的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辞书学会会长)
上一篇:人文关怀为学前教研注入温情
下一篇:证据的基本定位与法治化问题
广告合作:15502378999 售后技术支持QQ:631246536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劳动路38号附27号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