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党性教育培训分站!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陈建清(右)走村入户和村民交谈。
资料图片
这是一位怎样坚强的女性?
儿子患有先天性癫痫和智力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丈夫打工时不幸粉碎性骨折,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婆婆体弱多病,需要照顾;“被动”成为一家顶梁柱的她,却又染上了红斑狼疮……命运,对她实在太不公平了。
然而,她没有怨天尤人。起早贪黑、咬牙坚持,她不仅将家里料理妥当,更因一颗为民谋利的公心,成为村民们的“贴心人”。曾经一贫如洗的深山穷村,在这只“头雁”的带领下,摘掉贫困的帽子,一步步迎来希望的曙光……
近日,记者走进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海田乡三青沟村,寻访故事的主角、53岁的女支书——陈建清。
一副竹背篓
满载亲情,见证公心
“人要对得起自己,就要经得起磨难。穷日子、苦日子,过得踏实顺心就是好日子。”
——陈建清日记
清瘦、黝黑、疲倦,眼前的陈建清略带羞涩。一段沉重的人生,在她云淡风轻的讲述下,让人慨叹,更给人以力量。
1987年,陈建清嫁到三青沟村的第二个年头,儿子出生了。但是,孩子患先天性癫痫,智力有障碍,生活将无法自理。晴天霹雳,欲哭无泪!担任村小学代课老师的陈建清每天只能用一副竹背篓背着儿子去上课。后来,儿子大了,越来越沉,背篓也装不下他了。
“做了村干部,背篓又丢不开身了,成了我的工作‘双肩背’。”陈建清回忆,2001年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她参加了村委会副主任竞选,没想到近九成村民把票投给了她,“村小只有我一名老师,每年片区考试成绩都数一数二,大家说我教书认真,当村干部也不会差。”
“脱层皮,也要干出个样子来!”转岗村干部的陈建清,掂得清肩上担子的分量。无论是农村医保和农业保险征缴,还是退耕还林、粮食直补发放,只要经过她手,账目必定清清爽爽。“守纪律、踏实干,才有资格带动群众一起干。”这是陈建清挂在嘴边的话。
村干部绝不挤占惠民政策名额——这是陈建清为自己立的规矩,没想到却招来家人的不解:婆婆陈雪珍体弱多病,没有固定收入,而且早已和儿子儿媳分户,按政策可以享受低保待遇。其他村干部、村民代表都在同意书上签了字,陈建清却说啥也不肯签字:“我婆婆不能评低保。”
“我看你是当了干部忘了家!”从来都疼爱理解儿媳妇的陈雪珍,罕见地发了火,“大家评我是低保户,每年能拿1200元扶持金,你为啥不签字?”陈建清只得一遍遍耐心解释:“自己的爹妈自己养,我当村干部,让老娘吃低保,别人会咋想?”
家里人“吃亏”,何止这一回?大山脚下,一片竹林拱围的一座土篾房,便是陈建清的家。沿着一条泥泞小道,走进这间土篾房,仅有的家电就是一台18英寸老式彩电和一台嗡嗡作响的冰箱。
“跟她说了很多次了,家里房屋太破了,可以申请危房改造资金。”驻村干部郑义敬无奈地表示,谁都知道陈建清家里病人多,医疗负担重,可她执拗地说,村干部不能占国家便宜,就是不肯申请改造住房和修建硬化路资金。
“老房子住习惯了,够住就行。”至今,陈建清家的土篾房仍然是全村最旧的房屋,她家也是村里为数不多硬化路未入户的人家。
一双绿胶鞋
走遍乡邻,传递真情
“我一定要给大家多做好事、实事,当一名群众信得过的好党员、好干部,用余生好好报答三青沟的父老乡亲。”
——陈建清日记
天刚蒙蒙亮,陈建清就打着手电往场镇上赶,她要坐最早一班车去县城,给村里的留守老人添置些衣物。
每天夜里12点后睡觉、早上5点起床,这是陈建清的作息时间表。只身照顾33岁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和体弱多病的婆婆,陈建清拼着命和时间赛跑,除了克服家庭困难,更努力履行村干部的职责。
“我老了,好多年没法赶场镇了,都是建清给我喂药量血压,冬天看我没厚衣服穿,就把自己医药费省下的300元给我买夹袄。”86岁的张兴杰老人提起陈建清,便泪眼婆娑。
5年前,由于穷,村里唯一的赤脚医生离开了。陈建清自费参加培训,考取了乡村医生从业资格证。从此,她又多了一个村医的职务。
“这个女娃子能干,教书教得好,当干部敢拼命,当村医又尽职,好像什么事情都能做!”村民们的评价鼓舞着陈建清。为了方便干活,她每天都穿着一双绿胶鞋,奔走乡野,家里柜子下面,满是穿破的绿胶鞋,“胶鞋好啊,结实,穿着踏实。”
80多岁的李素清老人,儿女长期在外务工,每次生病都是陈建清背到乡卫生院医治,情况好转再背回家中。老人过世前,陈建清像服侍亲人一样烧水做饭、端汤喂药。有人问她“为什么这样为别人吃苦受累?”陈建清将心比心:“我的儿子也是病人,长期受乡邻关照,为乡亲们做点事,该的!”
在三青沟村,有80多名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很多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当了村医,陈建清不仅按时送药送诊上门,还常为村民们普及健康生活知识,确保小病不出村、大病早治疗。
在提交4次入党申请书后,2004年,陈建清终于光荣入党。自打那时起,“党员就是服务员”的理念,在陈建清的心田扎下了根。她告诫自己,共产党员就是要为老百姓多做事、做实事。村民杨怀珍身体残疾、行动不便,陈建清前后跑了3趟,帮她办好残疾证;村民唐桂珍家庭经济困难,儿子考上大学,陈建清积极申请教育扶贫计划,为她家省下一大笔学费;每年陈建清调解化解的矛盾纠纷不下50起……一双双绿胶鞋,走遍了乡邻,传递绵绵真情。
一顶遮阳帽
遮蔽艰辛,赢得信任
“贫穷不会生根,富裕不是天生。脱贫攻坚是天大的事,就要使天大的力!”
——陈建清日记
2009年,陈建清遭遇了人生中又一次打击——她被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这种病俗称“不死的癌症”,目前尚无根治之法。
“人世间的苦难为何偏让我尝遍?”这个重大变故,让陈建清的心一下子跌落谷底,“那阵子一点都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好几次想找个地方做个了结算了。可转念一想:我走了,儿子怎么办?婆婆怎么办?欠的债谁还?”县、乡领导的关心慰问,让陈建清倍感温暖。终于,她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创造奇迹,跟病魔、生活斗争下去。
2010年村“两委”换届,虽然陈建清身体状况不佳,但村民们仍然坚持选她,陈建清高票当选村委会副主任,“既然大家还选我当村干部,那我就干下去!”医生反复叮嘱她不能晒太阳,从此,一顶遮阳帽成了陈建清出门的新“装备”。然而,只要“急难险重”一来,遮阳帽她也常常忘戴,“顾不了那么多了。”就这样,陈建清家里的药盒越垒越高。
三青沟村是贫困村,徒有绿水青山,没有农业产业,几乎是个空心村。“贫穷不会生根,富裕不是天生,国家政策这么好,咱们自己也要找活路!”陈建清与其他村干部一合计,选定了“荒山变金山、杂草变牧草、农民变股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养殖业。
“群众工作全部由村上来做,你们只管放心投资。”2013年,陈建清得知外出乡友周世莲有回乡创业意愿,便不厌其烦登门拜访,邀请他们回乡投资。被打动的周世莲回村成立专合社,养殖黑山羊。然而,一个深夜,狂风夹着暴雨,拉着专合社第一批种羊的卡车到了村口,却陷在泥泞上打滑,进退不得。
“乡亲们快出门帮忙!”陈建清等几个村干部奋力推车上山,泥一身水一身,几个人喊着号子拼尽全力,车也没能前进一步。“不能让羊毁在家门口!”于是,全身湿透的陈建清挨家挨户敲门,叫来20多个村民,每人抱着一头种羊去羊场。
“乡亲们帮忙不收钱,连水都没喝一口,我们企业当时就决定增加投资。”至今,羊场技术员杨鸣回忆起当晚的场景仍然感慨:“有这样的村干部和村民,还愁产业没发展吗?”很快,总投资800多万元、流转土地1000多亩的领头羊专合社正式建成投产。同年,在陈建清多次动员下,另外一位在外经商的村民也回乡办起年出栏肉牛300头、产值400多万元的养牛场。
引进产业只是第一步,带动群众致富才是关键。陈建清提出“托养”“寄养”助农增收发展模式,引导53户村民以入股的形式托养黑山羊近200只、肉牛80头,协调30多名贫困户常年就近务工,人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2016年,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光荣地摘掉了“贫困帽”;2017年,三青沟村又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村”。
去年,陈建清全票当选村支书。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待,让陈建清的步子迈得更大了:发展集体专合社、挖鱼塘、发展有机水稻和牧草场……登山远眺,一栋栋农民新居拔地而起,一块块有机稻田首尾相连,初具规模的牛羊养殖场镶嵌其间。
现在,陈建清入户走访,不管走到哪儿,一路上总有人招呼:“陈书记辛苦啦!就在我家吃饭吧!”有人递茶,有人往她口袋里装花生……这时的陈建清像个大孩子,笑得合不拢嘴。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20日 19 版)
(责编:谢倩、秦华)
广告合作:15502378999 售后技术支持QQ:631246536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劳动路38号附27号二楼